盛虹数字报刊数字报纸

2024年5月30星期四
国内统一刊号:CN00-0000

盛虹数字报刊要闻 《人民日报》关注盛虹:一丝一缕织就产业新图景 苏震&家化生物基新材料创新研发中心成立 斯尔邦光伏级EVA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主流媒体走进盛虹石化,探索高质量发展新实践

按日期检索

12 2013
上个月
下个月

盛虹数字报刊

电子报刊阅读器
放大 缩小 默认

《人民日报》关注盛虹:一丝一缕织就产业新图景

(接上页)一个个难题被攻克,创新中心造出适用于人工血管的纤维丝。

“无锑纤维”只是成果之一。成立4年多,创新中心上百名研发人员紧密合作,持续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。“接下来,我们将从国家战略布局出发,汇聚更多创新资源,瞄准新原理、新工艺、新技术,补短板、锻长板,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。”梅锋说。

搭建研发平台 完善技术创新供给体系

传统工艺纺出的纤维丝,通常是乳白色,织成面料后要进行印染,这一过程会产生大量废水。创新中心高性能纤维项目负责人刘庆备带领团队,尝试走一条不同的技术路线,制备“先天”带有各种颜色的共聚着色间位芳纶。

一大早,实验室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,一场共聚着色的实验正在进行。刘庆备时而给容器加料搅拌,时而按动设备按钮,紧盯屏幕上的数据变动,不时用笔记录。

刘庆备此前在一家企业负责技术研发,在共聚着色领域做了十几年研究,但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。“发色基团难找,实验设备要求高,制备工艺严苛,难题一大堆。”刘庆备说,到创新中心才1年多,团队研究就取得很大进展。

“以前搞技术攻关只能靠一己之力,势单力薄。创新中心采用‘公司+联盟’模式,股东单位集聚十几家领军企业及知名高校、科研院所,构建了创新中心联盟,在人才、资金、设备和行业资源等方面都有充分保障,创造了很好的科研条件。”刘庆备说。

梅锋介绍,创新中心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技术创新供给体系,不仅汇集了一批院士、专家、学科带头人等,建设了高分子合成实验室、纺丝成型实验室、纳米纤维实验室等,还搭建了中试基地、先进功能纤维公共服务平台、工业设计研究院等一系列创新平台。

创新中心为刘庆备组建了一个9人项目团队;动用资源,四处寻访发色基团;还投入数百万元搭建起一条中试线,进行产品验证……

创新供给充足,刘庆备团队从实验室出小样,到产品在中试线上试生产,整个过程不到一年。“用不了多久,共聚着色芳纶就可以量产了。”刘庆备说。

服务产业发展 加速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

新材料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,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,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产业方向。

成立以来,创新中心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,牵头承担省级、市级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各1项,自研项目20项。但在梅锋看来,这还远远不够:科技成果只有“走出实验室、走上生产线”,才能真正发挥价值。

水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,承接着清华大学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,在纳米纤维等领域的产业化上取得了很多突破,可以将纳米纤维丝的直径做到60纳米以下。

虽然在技术方面有优势,但企业也面临很多“成长的烦恼”:成立时间不久,所在地缺乏产业链配套,发展并不顺畅。“我们有技术,但不了解市场需求,缺乏行业资源。一些产品生产出来,积压在仓库卖不出去。”水木新材料公司董事长母敏说。

为了走出发展困境,水木新材料公司找到创新中心。2023年3月,双方决定深度合作。“创新中心股东涵盖了国内纺织纤维完整产业链,且所在地盛泽是纺织重镇,市场广阔。”母敏说。

很快,水木新材料公司将3条生产线搬到了盛泽,与创新中心共同成立研发项目小组,在一个办公室里协同研发。目前,双方正合作开展新项目,专注防水透湿面料、高端空气过滤材料、增韧材料、医用美妆等方面的研发生产销售。

“我们准备先期投入5亿元,有创新中心的助力,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。”母敏说。

《人民日报》编辑手记

搭建平台对接供需。从单打独斗难以成势,到借助平台短期突破,创新中心努力集聚覆盖全链条的创新生态,让企业找人、找资金、找上下游、找市场、找创新政策都更加轻松。龙头企业牵头建平台、中小企业用平台,供需有效对接,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。

强化企业主体地位。从无到有的突破,需要上下游产业配套协同推进、中大小企业融通创新。企业离市场一线更近,更了解市场需求。由盛虹牵头创建的创新中心,直面新材料产业研究先行、成果转化、产用衔接“三难”,打通产业链和创新链,从而推动新材料应用快速迭代。

放大 缩小 默认
关于我们 | 在线投稿 | 手机微信版
主办单位:盛虹控股集团品牌部 制作单位:53bk.com
ICP备案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