废弃的塑料瓶,自然分解要多久?几百年甚至千年。
以往即使处理,也只是简单回收利用。现在,这些生态环境的负担隐患,在江苏宿迁的一条生产线上——盛虹控股集团旗下的再生纤维生产车间内,变废为宝,有了更好的“归途”:通过再生纤维技术,制成轻柔富有韧性的长丝,供应下游服装、家纺等产业链,生产T恤、运动服、夹克等终端消费品。
伴随能源、生态危机和可持续发展挑战,ESG炙手可热,成为中外企业现代化发展“新路标”,实体经济与工业企业更是首当其冲。如何让ESG“掷地有声”,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?从“变废为宝”到“变碳为宝”,以石化炼化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高端纺织全产业链一体发展的盛虹控股集团,通过自主科技与工艺创新,将ESG与业务、产业链有机融合,加速企业和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、高质量发展,入选《财富》世界500强、首份中国ESG影响力榜单企业,成为中国式ESG尤其是民营企业实践范式之一。
废弃塑料瓶“华丽变身” 再生纤维重塑纺织业
7、8个瓶子就可以做件衣服,24个可以做一件夹克衫……
这一转变的背后“功臣”,就是再生纤维技术。塑料瓶打碎的瓶片,经过熔融直接纺丝,变成再生聚酯纤维,最终应用在服装、家纺等诸多领域,相比传统的生产工艺,减少了造粒、干燥、再熔融等环节,节省能源消耗30%至40%,且再生纤维的品质、性能不逊色于原生纤维。
“再生纤维可以有效解决聚酯产品废弃后的环境污染问题,实现了资源有效利用,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。”据盛虹控股集团旗下芮邦科技总经理孔文龙介绍,国内每年约产生1,800亿个废旧塑料瓶,芮邦科技可循环利用300多亿个,“相比原生纤维,每年可以减少碳排放量100万吨。”
目前中国再生纤维产能规模,位居全球第一。作为产业领军企业的盛虹控股集团,2018年开始量产再生纤维,目前已建设了全球首条从瓶片到纺丝的再生纤维生产线,再生纤维产能达到60万吨/年,成为全球最大的再生纤维生产基地。
面对市场需求,盛虹控股集团还在持续升级、创新再生纤维技术工艺,进一步提升品质、稳定性,突破再生纤维成本瓶颈。2023年3月,与产业链多方合作,发布“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”,搭建从纤维到终端产品透明可信的可追溯平台,制定国内绿色纺织品行业标准体系,从而加速纺织产业变革升级。
随着再生纤维技术、工艺和产品成熟,众多知名品牌纷纷加入,产业化蓬勃发展。据了解,安踏、李宁、迪卡侬、耐克、优衣库、阿迪达斯、target等30多个品牌,已经与盛虹控股集团下游企业达成了协议,再生纤维加速终端消费普及。
从“绿色工厂”到“绿色产品” ESG融入全链条发展
类似再生纤维这样的新技术产业布局,只是盛虹控股集团的ESG实践样板之一。
从纺织、化纤、石化炼化到新能源、新材料,在打造全链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,盛虹控股集团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,深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,加快布局绿色产业集群,将ESG与新能源、新材料战略转型紧密融合,从生产体系到产业体系多方面努力,推动实现“双碳”目标和绿色发展。
一方面,推动生产环节“绿色化”。在苏州、连云港、宿迁等多个产业基地的设计、建设、生产、运营中采用先进工艺、技术、设备,实现能耗、排放均优于国标并处于行业最好水平,打造生态型、智能型、安全型园区。目前,盛虹控股集团各主产业板块已实现国家级“绿色工厂”全覆盖。
以宿迁新材料产业园为例,采用两层复式厂房,节约50%土地;根据原料和POY深加工流程,设计建造从仓储、进料到熔融纺丝的一体化工厂,辅助设施与公用工程共用,实现节能管理数字化、自动化和可视化,产生的废丝、废片、粉尘等全部回收利用;升级改造加弹车间排烟系统,减少废烟排放量60%。
另一方面,推动产品“绿色化”,打造绿色产业集群,包括绿色纤维新材料产业集群,二氧化碳制新能源材料绿色负碳产业链,开工建设百万吨级绿色可降解材料项目,加快构建新能源、新材料体系。
2023年9月25日,盛虹控股集团旗下盛虹石化在连云港建设的“二氧化碳捕集利用-绿色甲醇-新能源材料”生产线投产,通过捕集利用企业产生的热氧化塘气体,生产新能源材料,实现碳减排。项目实现从原料到产品全链条绿色化,每年可间接减排55万吨,相当于种植3.7万公顷森林,折合370平方公里土地。
除此之外,盛虹控股集团还携手产业生态力量,利用数字化技术,构建绿色产业链“朋友圈”。除了“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”,构建“虹云”工业互联网平台,实现了上下游企业之间“大数据联通”。
攻坚核心技术 创新链壮大产业链
ESG建设实践,始终离不开绿色技术创新的突破。
“创新是盛虹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元素。”盛虹控股集团董事长缪汉根表示,公司加快构建“绿色、低碳、循环”的制造体系,深入推进智能化改造、数字化转型,以高水平科技塑造发展新动能。集团搭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平台体系,并在超细纤维、再生纤维、POE光伏胶膜材料、无锑纤维、废布再生利用等绿色技术上实现突破。
2019年,盛虹牵头组建了全国第一家由民营企业牵头建设的国家级创新中心——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,另外,还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、盛虹石化创新中心、先进材料研究院、新型储能研究院等创新平台,在“卡脖子”关键技术上攻坚突破,开发差异化、功能化的高性能产品,推广绿色、低碳技术。
其中,在再生纤维技术方面,自主研发解决了熔体粘度均化关键技术、大容量生产再生纤维、长周期聚合运行等一系列技术难题,率先建成全球首条从瓶片到纺丝的熔体直纺装置,产品差别化率达90%,100%覆盖市场差别化产品,被誉为“全球差别化纤维专家”。
在纤维领域,盛虹成功研发海岛超细纤维,单丝直径接近头发丝的1/100,刷新“世界极限”,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。打破国外企业对PTT核心技术垄断,成为国内首家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生产生物基PDO及PTT纤维新材料的公司,使中国纺织业在PTT领域进入国际一流水平。
在新能源领域,盛虹成为国内唯一同时掌握EVA和POE两项自主技术的企业。光伏级EVA产品全球市占率已经接近三分之一,丙烯腈、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新材料产品也实现了技术水平行业领先。另外一种主流光伏胶膜材料POE,成功掌握包括α-烯烃在内的全套自主技术并成功中试,即将实现工业化。
“新发展格局和‘双碳’背景下,全球原有产业链、供应链、价值链面临着重大调整。”缪汉根表示,盛虹控股集团31年来,一直坚定创新,走向产业链上游、高端市场,“未来将继续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,共建创新共同体,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高质量发展,抢占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全球制高点。”